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手作活動] 堆肥試做



咖啡渣+廚餘+水果保麗龍箱+時間 = 營養的堆肥
一起來動手體驗看看吧!



        屋頂農園的計畫開課前,我們今天要先來完成一個種菜前重要的步驟,也就是堆肥囉。由於一般我們其實都不熟悉如何再利用這些幾乎每餐都會剩下來的菜渣,以及它們能帶給人們甚麼好處,因此今天我們就要來告訴對在家中種菜有興趣的朋友們,如何用這些廚餘做出一塊肥沃的土壤!
        堆肥的目的除了能讓菜長得更好之外,也在於把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剩餘的「養分」循環再利用,如此一來廚餘有了用途,也解決了許多清理上的不便。

我們要準備的材料有:
1. 承裝的容器:保麗龍箱,可以去水果行要,零成本喲
2. 廚餘:堆肥新手建議先用生的、乾一點的廚餘,變成高手後丟什麼都可以
3. 咖啡渣:是整個過程中的神奇小幫手喔



咖啡渣的用途在於:
1. 掩蓋廚餘再被分解過程中的臭味。
2. 可驅蟲
3. 變成養分的一部份
   
或許不是每個人或家庭都有喝咖啡的習慣,但是咖啡渣算是可隨處在便利商店或咖啡店要得到的,而這次的經驗,我們相信店家們都會很樂意把這些剩下來的、通常被當成垃圾處理掉的渣渣交給你處理。

除了咖啡渣跟廚餘之外,容器和器具的部份,基本上就是看各位想做幾箱堆肥,就要幾個大保麗龍箱(水果行那種)。最好是箱子兩側底部要有孔,已避免廚餘在被分解的過程中所滲出的水堆積在箱底變成可怕的臭水,沒有的話可自己沿著箱子底部的邊邊戳。

拿筷子在保麗龍箱底部戳洞囉,戳戳戳!


準備好材料之後,就可以開始把手弄髒囉!基本的步驟如下:
1. 將咖啡渣倒入保麗龍箱中
2. 用手將咖啡渣鋪平作為底層
3. 加入廚餘(據說新手用生的廚餘比較容易成功)
4. 將廚餘弄碎,讓它容易分解
5. 不夠碎的話,再弄更碎一點
6. 加入咖啡渣
7. 將廚餘都覆蓋起來,讓廚餘被包在中間
8. 用手鋪平
9. 完成了!!一點都不臭還有咖啡香呢~
咖啡渣有點像是活性炭,可以除臭,所以即使是廚餘堆肥,也一點都不臭喔!

完成了之後要好好蓋上蓋子,讓廚餘跟咖啡渣可以開始發酵,一周之內都不要翻動噢,一周後可以稍微量一下溫度,差不多會到60、70度左右,就可以開始翻動了,將底部比較濕的部分往上翻,上面乾的部分往下放,一周一次,一、兩個月後會變成跟土壤的質地很像的小顆粒,這時候他們就已經是成熟、營養的堆肥了!如果發現有點臭味,或是過溼,不要擔心,可以再拿一些咖啡渣,用跟之前相同的方式,把這一堆過溼的廚餘+咖啡渣包在中間試試看吧!之後我們也會再陸續放上我們的成果喲~也歡迎有試做的朋友跟我們分享!




        這次在做堆肥的時候,覺得有種回到小時候在公園裡玩沙的感覺。可能手指已經不常處碰植物和土壤,因此在弄碎菜葉,鋪平咖啡渣的時候,也再次體驗了這些許久不覺的觸感。壓力大的朋友們也可以在剁菜的時候用鏟子舒壓一下~一群朋友們帶著手套在箱裡翻來攪去,很像在弄一道生菜沙拉,個人也覺得這次撿到的廚餘根本就是現成的生菜沙拉,有青菜葉(忘了是哪幾種)、苦瓜、青椒、黃椒、蒜頭...等,只差橄欖油了~不過事實就是,我們很快就可以吃到用這些堆肥種出來的生菜沙拉!


        準備堆肥的過程中,其實會發現到資源無處不在,每樣東西各有用途,只在於有沒有被適當的利用,然而只要一些小動作,就可替生活增添許多樂趣,讓物品有更多實用性!
一箱箱的堆肥就像一塊塊土地,它就是你的個人農場,想種甚麼就栽甚麼吧!


--

當然過程中也是有一些dirty work的......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革命日誌] 忙裡偷閒遇見小感動


每次看到其他人做著類似的事情
似乎都讓自己的夢想更加實際了一些




2013/03/16 陳其農撰

記得3/16中午忙裡偷閒的與大猩猩的相遇給我的感動與小火花,
我們在羅斯福路三段的台電大樓站旁的社區樸門永續的公園互相分享。


    第一次見面的我與大家,或許是因為大自然土地給我們的舒適感及親切親密感,讓我真的彷彿可以沒有戒心的輕鬆自在。在聽到大家在不同領域中仍不退初心,或許是接政府政策,或許是自己反璞歸真的試圖找尋真實的自我等等,都還是致力於推動青年返鄉,至少是提倡關懷農村…。

    真的是很感動有這麼多默默努力的大家,我認為或許是沒有一個關心、連結農村的管道才使現代社會的許多人與之脫離吧!更加鼓舞我我們現在想做的事是對的,且我以為會是ㄧ呼萬應的,我相信是許多潛在的群體對此關心的。這次的感動給我好多力量,希望可以成功的推廣都市農園,結合社區、社群的互惠性。

    原來樸門是希望每個個體可以透過土地大自然互相連結、透過關係把每個個體留下來吧!3/16相遇的這個空間真的把我留下了,在這裡附上留下我的這塊地的照片,以及有豐富資料的網頁中與其設計理念相關的介紹。
真的好希望我們的屋頂空間可以把人留下,像這個位於羅斯福路旁,卻給人遠離塵囂的寧靜的地方。

http://www.permaculture.org.tw/node/82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知識野餐] Reworking the metabolic rift:La Via Campesina, agrarian citizenship, and food sovereignty

Wittman, H. (2009) Reworking the metabolic rift:La Via Campesina, agrarian citizenship, and food sovereignty.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6: 805-826.

為什麼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近距離關係是重要的呢?
危機的背後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看農業在社會、自然之間佔據了怎樣的關鍵位置!

    本篇文章開始於近年對於氣候變遷、糧食危機以及大範圍的環境退化逐漸增加的關注,因此,必須要解決資本主義下的生產模式和社會組織所展現在當代社會以及生態上的矛盾。這篇文章首先會談到在歷史的脈絡中,人們是如何跟自然生態、社會產生連結,接著討論人們與自然生態、社會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所產生的斷裂,如何造成農村與環境的傷害,更造成人類原先跟自然、社會的脫節。作者也接著提出他所認為的解決方式:農業公民權(agrarian citizenship,並舉出幾個社會運動作說明。
   
    如果農業作為一種社會與自然之間不可或缺的連結,作者認為可以回到馬克思關於社會-生態代謝(socio-ecological metabolism)關係的概念。馬克思的意思是,人們從自然當中取用資源,透過勞動力使得這些資源變成有用的成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改變自然,同時也會改變自己。這其中,勞動力就是一種將自然對象化(將某件東西視為我們思考與行動之標的)、將內心意圖外化,並展現出來的過程。若以農業為例,農人在生產作物的過程中,即是從環境中取用水、地力等資源,透過耕耘使其長出理想中的樣子。但這種社會與自然間循環代謝的關係,在1819世紀時,因為資本主義,以及勞動力、土地商品化,而產生斷裂。除此之外,也造成生產者跟消費者的分離、都市與鄉村土地使用的分殊化、全球貿易下核心國家與邊陲國家的對立關係。

來源:http://www.universityvisitorsnetwork.com/majors/Agriculture-Education-and-Science
    <鉅變>一書中,Karl Polanyi在馬克思理論的基礎上指出,土地其實是自然的一部分,與人類制度互相交織在一起。也就是說,社會跟財產關係的改變,也會改變人類跟自然的關係,另一方面,土地的地力、土壤的肥沃度,因為過度使用而退化,也會造成這些關係的改變。明顯的例子是,19世紀以來的綠色革命,只希望快速用工業的方式快速生產糧食,作為其他工業活動的投入,這種工業化經營農業的方式,透過降低種子以及農業地景的多樣性,使得農業可以規模化、機械化,也更容易使用化肥、殺蟲劑,容易收成。雖然在1990年代,工業化的糧食生產確實提高了17%的產量,但也因為只追求大量收成,造成了地力的退化、沙漠化以及水汙染。事實上,在這種工業化的生產模式中,全球的農民正逐漸失去他們對土地的所有權。目前,超過一半的糧食是經過長距離的運送,並進一步造成糧食分配的問題。小規模農業也因為無法與之競爭,農業人口迅速減少
來源:http://greenevolution.tumblr.com/

    根據Polanyi的說法,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與生態的危機,最終會導致反運動(countermovement),也就是反抗市場擴張的力量。作者基於Polanyi的論點,更進一步加上了自然的主體性,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自然的反撲,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農業面對這樣的情況,幾乎沒有抵抗的能力,相較之下,小農可能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文中以La Via Campasina的跨國農業運動為例,作為一個平台,讓大家去討論、形成其他的生產模式,在糧食主權的議題上,LVC也希望可以讓在地人自己定義自己的農業與糧食政策,以滿足在地的需求為目標,去重新組織糧食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在爭取糧食主權的過程中,有三個相互關聯的過程:首先是試圖透過重新去思考在地食物的治理方式而可以重新連結鄉鎮與國家的關係,第二是倡議農業生態,最後是糧食主權的運動(campaign)。  
    
來源:http://www.climate-justice-now.org/tag/via-campesina/
      針對第一點,作者認為並不是要全面廢除目前全球貿易的過程,而是要在這樣的貿易過程中,發展出新的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更親近的關係,希望生產者跟消費者可以有直接的互動,有公平的貿易過程。

   其次,在透過農業生態來重新聯結農業與自然的部分,作者提到,雖然成員多樣化會存在的內部成員身份利益的互相矛盾,但LVC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全球貿易的生產模式,希望為小規模的家庭農園創造利益,為了有品質的在地消費而對在地資源做永續的使用。而所謂的農業生態就是希望結合傳統、在地的知識以及現代的農業科學,並朝向糧食安全(非基改種子)以及文化多樣性的目標前進。

   最後,作者認為應該要透過產生一種新的糧食主權的生產模式,來修補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循環代謝關係。而農業公民權的論點會發生在兩個層次上,第一個是在地的,物質/生態的多樣性食物生產上,第二個是透過地方-國家-全球的各種運動,持續去討論如何改變既有的主宰的治理糧食的方式。雖然前面有提到很多關於農業公民權內部關於階級、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的矛盾,但作者認為,這樣的公民權至少創造了對話的空間,讓不同的次團體之間可以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的脈絡下,互相競爭階級的利益,並認為正是內部階級的差異,透過有著多重身份的人(而非窮人的集合)參與在其中,而讓農業公民權成為一個克服這些差異的抗爭,一起去協商自然、國家和社會應有的樣貌。
來源:http://sidschwab.blogspot.tw/2013/03/conversation.html

   作者採用馬克思對於循環代謝的論點,去說明農業如何作為社會、環境的連結,以及人類如何參與在其中,接著以Polanyi對於危機的看法,認為過渡資本主義跟商品化,勢必會帶來一股反向的對抗力量。於此,作者補充Polanyi的論點,認為除了人類之外,也要將環境作為一個行動的主體,也一起參與在反運動中,並提出農業公民權可以作為協商資本主義下既有矛盾的運動,期以爭取糧食主權、創造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較貼近的生產模式,去達到生態永續跟社會正義。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環境污染幾乎已經到達一個程度了,這樣的危機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另外一種生產的模式,也正因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循環代謝關係是動態的,使得改變是可能的。